接下来,茯苓进入了忙碌的时光。考上大学、中专、技校到外地读书的同学都回来了,茯苓和初中、高中同学一直关系还不错,基本上各种聚会都会邀请她去参加。茯苓家中早已没让她做家务了,茯苓乐得去见见一期未见的同学。
每次的聚会茯苓并不是主角,主角总是那些家境优越,长相俊美的俊男美女,经过一个学期在外求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总的来说就是大家的穿衣打扮、谈吐都比在高中读书时更讲究、更优雅。
栋归县是一个小县,全县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到了栋归县一中,90届的108班是文科班,自然全县的优秀文科生基本都集中在了这个班。班上一部分是家境优越的县城学生,少部分和茯苓一样是县城居民的孩子,另有一部分就是来自农村特别刻苦的学生。90年代的初期,同一个班的学生很自觉地分成了读书好、读书差的两批同学,读书成绩好的一般坐前排,成绩差点的坐后排。
茯苓是县城居民的孩子,家境一般,加上个子矮小,一直坐在前排。她爱笑,每次看到老师有一点点滑稽的举动就总是笑的前俯后仰,她的笑声很有层次感和感染力,她们高中的时候正在学《琵琶行》的课文,里头有一句话“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茯苓的同学就用来形容茯苓的笑声。茯苓的笑往往能够感染全班人莫名其妙地跟着笑,这也让她成了班上的名人。茯苓从小学开始负责做一家人的饭菜,那时用的是煤炉,为了节省时间,茯苓经常做些简单的如煎蛋、辣椒炒肉之类的菜,那时的栋归县没有抽油烟机,炒菜的香味在厨房里打转转,每次茯苓总是气喘吁吁地带着饭菜的香味在第一道上课铃响了之后才在教室门口喊“报到”,然后菜香就弥漫了整个教室。时间长了,茯苓的这两个特点让她成了班级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每次聚会茯苓都会坐在不起眼的位置,她年纪小,大家都把她当成小妹妹,她也乐得当个听众。每次她看到家境优越的女生邓萍蕊、章红、罗爱群她们,她总会感觉到自惭形秽,虽然她到外地读书读了一个学期,穿着打扮比在老家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人家那种家境带来的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她总感觉羡慕,自叹不如。她所不知道的是章红她们其实一样羡慕她,羡慕她的好成绩。
寒假的时候,108班的几个玩的好的同学组织了去西陇去看瀑布,90年的交通还非常不发达,大家都没有私家车,坐着大巴经过一小时的颠簸,她们一行四男四女来到了芳新村,在步行10多分钟就来到了同学黎季的家,黎季的父母很高兴地迎了出来,桌上摆好了丰盛的饭菜,一行人饥肠辘辘,拿起筷子吃了起来。黎季家三个男孩子,黎季最大,成绩最好,其他两个一个在读高中,一个读初中,都长的眉清目秀。黎季的父母都是老师也是憨厚的庄户人家,见到大儿子城里的同学来了,唯恐招待不周。黎季的妈妈抓着茯苓的手问长问短,让茯苓怪不好意思。
吃完中饭,一行人在黎季父亲的带领下往西陇方向走。一路上没有什么行人,只有她们几个在羊肠小道上有说有笑地走着。冬天雨少,路干燥好走,当天太阳又好,山里空气十分清爽宜人,女同学一路哼着歌,男同学吹着口哨。邓萍蕊拿出了当时特别稀罕的相机一路拍照,茯苓看见了镜头里的如此美丽而安静的乡村。走了半个小时,空气明显地湿润起来,好像下起了小雨,定睛一看已经来到了瀑布脚下。虽然是冬天枯水期,但是吸收了天地灵气的西陇瀑布摆开了架势,将汇集来的山泉水从半空中倾泻而下,方圆一公里的山里都变得潮湿而温润,站在瀑布下方大石头上的茯苓突然感觉一丝丝的凉意,不禁紧了紧自己的衣服。所有的同学都站在瀑布下欢呼起来,山里久久回荡着这群孩子的欢呼声,让黎季的爸爸也不由自主地受了感染,憨厚的脸上笑开了花。